图录号/艺术家:

张晓刚 1985年作 新月

图录号:25
拍卖信息
拍品名称:
张晓刚 1985年作 新月
图录号:
25
年代:
艺术家:
张晓刚
材质:
油画
作品分类:
尺寸:
44×43.5cm
估价:
开通VIP查看价格
成交价:
RMB:开通VIP查看价格

HK:643397
USD:82467 GBP:0 EUR:0

拍卖公司:
北京诚轩
拍卖会名称:
北京诚轩 2006年秋季拍卖会
专场名称:
中国油画及雕塑 总成交额:3213.54万元 成交率:79%
拍卖时间:
2006年11月23日
备注:
声 明:
深邃的夜空里,树枝像水底的水草,冉冉上升,浮动,近处的两株似乎纠缠得越来越紧了,月亮凑趣似地从缝隙中露出,圆圆的,小小的。一个披着斗篷的女人立在树下,怀抱羔羊,歪着头望向天际。从不可知的远处蜿蜒来的道路,在这个女人的脚下汇聚。大地像一个巨大的背脊,缓缓地向远方倾斜下去。大面积近乎平涂的色块,对比强烈,深色的轮廓线,稚拙的形体,强调了视觉构成的意趣,画面在沉静中蕴蓄着一股内在的激情。画中的世界带着鸿蒙未辟的混沌,仿佛遗失于时间之外,荒凉、原始但又单纯、伟岸。80年代那种对于文化之根的探寻,也影响了画家对题材的选择。
在这张早期的重要作品中,张晓刚的笔下还留有表现主义与原始主义的色彩,但他出众的才华,使这幅画的感染力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产生丝毫的磨损。
张晓刚(b.1958),生于云南昆明。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。现居北京,为自由艺术家。曾于北京、重庆、台北、法国、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。
重要参展:1989年北京“中国现代艺术展”;1993年澳大利亚“毛走向波普”;香港“后八九中国新艺术”;1994年巴西“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”;1995年意大利“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”;1996年澳大利亚“第2届亚太地区当代艺术三年展”;德国“中国!”展;1998年芬兰“中国新艺术”;2000年韩国“第3届光州双年展”、北京“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”;2001年北京“新形象:中国当代绘画二十年”;2002年“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”;广州“图像就是力量:王广义、张晓刚、方力钧的艺术”;2003年法国“你好,中国?—中国当代艺术展”;2004年上海艺术双年展;台湾“面对面—六个艺术家和一个时代”;2005年深圳“起飞”展等。
张晓刚是新潮美术运动以来颇富代表性的画家,也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中国艺术家之一。在80年代,他与其他“西南艺术群体”的画家以一种前卫姿态参与了当时人文主义的反思与建设运动。那时他的画风还带有表现主义倾向,之后他转向达利式的超现实主义幻象。一直到1993年以前,他在几种不同风格之间变换,寻找个人的语言。很偶然的,他被旧照片所触动,开始创作“全家福”系列作品,最终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面貌。这一系列作品,以单调的色调,矫饰的光影,来描绘那些面目雷同神情拘谨但又摆出明显被摄姿态的人物,而毫无来由的色块与红线,既像是老照片上的疵点,却也无形中增添了超现实的气氛。它们无疑是对特定时代意识形态压制人的个性的批判,但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所谓的个性解放的商业文化氛围中,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模塑着社会成员的行为与心理,因此他的反思具有某些普遍意义,这也是这一系列作品引发持久关注的原因吧。
乌托邦之梦:80年代的新潮美术与现代主义思潮
拍品编号:25-29
80年代是中国当代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转型时期,在政治、经济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整个社会由封闭僵化逐渐复苏,文化领域的启蒙思潮慢慢风起云撮,各种西方哲学与文化理论被相继引入,并走马灯似的轮番登场,影响着精英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。
艺术圈自然也不例外。经过“伤痕美术”、“星星画派”等思潮与运动的酝酿,狂飙突进的85新潮美术运动迈上了历史舞台,并迅速席辈全国,在青年艺术家中激起强烈反响,直到1989年北京举办了“中国现代艺术展”,最终将它推向了高潮。85新潮美术运动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关怀、社会批判态度以及文化建构意愿,激烈地反对传统美术,质疑学院地位,推崇西方现代派取得的形式经验,提倡反叛与实验的精神,虽然由于种种原因,其诉求没能完全展开,但它的使命已初步完成,并奠定了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基本格局。
85新潮美术运动与当时各领域的文化热有着相似的思想底色,它们除了意欲改变各自领域的现状之外,都将反思指向了东方文明的玗限、体制性的弊病和人们思维习惯的惰性等根本问题,并希冀通过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与民主制度来替代、至少是修补这种缺憾,从这个意义上看,它们无疑都带有鲜明的乌托邦色彩。
丁方就是一位典型的反映了85新潮美术运动文化倾向的艺术家,他追求“大灵魂绘画”,并始终进行着形而上的沉痛内省,在精神层面上几乎可以说是80年代现代艺术探索的一个缩影。他执着地召唤着神性与宗教精神的降临,持续地追问信仰、神圣、崇高、悲悯等一系列价值的意义(拍品编号26),以典型的宏大叙事手法,来描绘象征性的民族之根:黄土高原,实践着他“灵魂决定形式”的艺术主张。
而作为“西南艺术研究群体”重要成员的毛旭辉、张晓刚、叶永青等,则代表了与丁方的精神不同的重视生存体验的“生命流”倾向。1988年他们参加在成都举办的“西南现代艺术展”,展示了这一地域在新潮美术运动中取得的成就。
在这个时期,毛旭辉深受伯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,宣扬灵魂具象的“新具象”美学观,致力于以表现性手段传达个人的生命经验。他的“大家长”系列作品(拍品编号27),则意在反思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权力与规训。
那时张晓刚的画风还带有表现主义倾向(拍品编号25),之后他转向达利式的超现实主义幻象,但总体而言,他的个人风格还处在试验阶段,据他自述,会同时在数种风格中不断转换。不过,他出众的才华,保证了他早期作品的感染力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丝毫磨损。
而叶永青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性,他自如地调动立体主义(拍品编号28)、超现实主义等现代派绘画语言,描绘着忧苳感伤的主观现实。
扫描二维码
手机浏览本页
回到
顶部

客服电话: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

©2005-2018 zhuoke.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-1